《论语》记载,互乡这个地方的人,难与交谈,但是,有一位童子求见孔子,孔子接见了他。
(三)个性化教育 个性化教育又称因材施教。孔子并没有现代人以自我意识为中心的个体观,但是,他对个体的性格、能力、才质、兴趣和特长是十分重视的,也是很尊重的。
孔子这里所说,可能二者兼有,但主要是指后者,即不问出身贵贱和地位尊卑,我一律都教育。四、教育方法 孔子的教育方法,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富有创造性,具有永久的价值。作为学习和教育的方法,学与思可以分开说,各有不同的职能和作用,其心理机能也不同。比如子路,是一位很有性格特点的学生,勇敢而直率。孔子教育学生的主要文献,有《诗》《书》《礼》《乐》等,即以诗、书、礼、乐教[29]。
孔子的教育,是要培养出一批具有真才实学、道德高尚的人,不是造就一些名利之徒。人民之需要水火,是人人皆知的,但仁对于人民,比水火还重要。譬如说爱,爱只是情,而不是形而上之理,但有爱就有爱之理,就有仁。
德性之知也是张载首先提出的范畴。阳明是儒是佛这个问题无需争论,不过,以知体直接言心性本体,确实是阳明心学的一大特色。又因德性情感直接来源于天命之自然目的,所以回到自然中去,于四时行、百物生中默识心通,于大河滔滔、春暖花开时的讽咏吟唱中体会山水之乐,也是不可或缺的情感体验,用我们现在经常使用的一个词,就是陶冶情操。至于这个自明该怎样理解,还是只能从知情合一上说,也就是落实在情感上说。
[22]《正蒙·大心篇》,《张载集》。这里,我们提出这一问题,就是要知道耳目之官的不思与心之官的思的差别,决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差别,而说的是知止的问题,一方面为经验认识划界限,另一方面,挺立德性主体的价值标准。
正是在此意义上,他们都讲格物致知。在康德那里,理性直观是只有上帝才有的。如告诸往而知来者[4]、温故而知新[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7]。因此,董仲舒对道德实践主体的最高智慧即智作了高度的评价,它不仅有逻辑推理功能,做到前后不相悖、终始有类,而且有价值判断的功能,使行动中伦、言语当务[20]。
因为心有性情体用的层次区分,而体用合一、性情合一是其目的。荀子讲思则是以道德认知为主要内容的。[11] 可见,类推的方法并不见得有严格的逻辑法则,如果要我们给它一个不太严格的定义的话,孟子的一句话也许比较合适:凡同类者,举相似也。自得并非是对外物的拒斥,主体之德性恰恰是天地之帅,大心是要体天下之物,最终要合天心。
[21] 当然,其所谓智慧的主要内容还是仁义等道德理性,强调心的认知作用,正是其认知型的道德心性论的重要特征。知识则有能所、有区别,是后天的经验的对象性认识。
[13]未见其止说的就是一个知止的问题。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
性是从本体的层面说,知觉与情是从功能的层面说。在孟子这里,可欲之善就是性善,四端之心与思之心本来也是一心。涵养既有发明本心的层面,也有存养认知心的层面。用这样一个范畴来解决人的道德意志的可能性,有一定的问题。这样,他也为经验知识规定了一个限度,而知礼、知道的道德认知才是更重要的。所以阳明弟子王畿特别强调良知与知识的差别,同一知也,如是则为良,如是则为识[66]。
[26]《二程遗书》卷3,《二程集》。[17] 这里,荀子所谓凝止,即止诸至足、止诸成圣成贤。
仁义是天意的体现,但要落实到人性上,必须通过主体的心智来发生作用。它既包括德性主体的自我反省,也包括对自然目的的体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宋儒讲涵养与省察,涵养是一直接返回到德性主体自身的体验,与情感直接相联系,省察是随事体察心中之理,与知性直接相联系。源于天命的本体之诚是自明的,所以说:自诚明,谓之性。
解决这一问题有两种方法,一是以见闻之知取代德性之知,突出道德实践中的经验论色彩。诸如此类话题,我们现在可以给它们很多新鲜的解释,但在孔子这里,说的就是一个类推的问题。同张载一样,这里也出现了问题。关于此问题,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去把握。
前者就是《中庸》所讲的自明诚,后者是其所讲的自诚明。[58] 这是有体有用,分析着说。
[27]下学人事和上达天理是一致的。在朱熹看来,由至到至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最终有一个豁然的顿悟。
但张载更重视的是道德知识,他所谓穷理,就是明庶物,察人伦[23]。为了进一步打破理学的形上学系统,他还提出天性之知与人道之知两个概念,以前者为人的自然生理本能,后者为因习而知[32]的后天经验知识,当然,道德知识是其主要内容。
张载对耳闻目见的经验知识有所肯定,他说:人谓己有知,由耳目有受也,人之有受,由内外之合也。仁也只能是爱之理,而不是什么别的理。虚壹而静是心知道的重要方法。孔子解释这一诗句说的是画画时的色彩斑斓是要以白色的底子作基础的,子夏由此而类推——礼后乎,就是说,人们日常生活交往中的礼要以良好的素质作为基础。
二程接受了张载关于见闻与德性的划分,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更加突出了德性之知。此生赋予人与天地万物则为其性,而人性则以其得天独厚而成为自然目的的最集中表现,这得天独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就因为人是自觉的,即对自然目的与自身使命的自觉。
不过,这里已经引出了另一方面的内容,即知止有一个止于何处、有一个主体的价值标准的问题。[61]《语录中》,《王阳明全集》卷2。
这种大智慧是直接由四端之情感扩充而来的,是顺应情感意向直接获得的,故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当然,心知之义理仍然以道德为主要内容,戴震这里,没有也不可能发展出西方式的认识论思想。